二二八納入國中課綱 擺脫政治性思維
2005/03/17
薛化元表示,雖然各版本教材編輯者不同,內容也不盡相同,但二二八的編寫方向基本上應交代發生原因、經過、影響,建立在「歷史事實」的原則之下。

近年來,在一片「台灣主體性」意識高漲的聲浪,與教育部部長杜正勝所提「由近即遠」的教育理論逐日被大眾所接受的影響下,凡是與台灣相關的人文議題、歷史事件或地理環境等素材,皆佔盡各年級、各領域與各版本的教科書版面,其中,只要牽涉到歷史議題的內容更眾所矚目,不論是「台灣地位未定論」或是「二二八事件」的詮釋,稍有閃失,必定難逃社會輿論,也免不了政治性解讀,這也是當教育部擬定九年一貫課程中,七到九年級社會科學習領域課綱時,「二二八事件」格外引起媒體大眾關注的原因了。


刪除爭議  凸顯鋸箭心態


為免家長、學界擔憂教科書內容碰觸統獨議題所引發的爭議,教育部草擬完成國中九年一貫社會科基本內容後,便召開公聽會,凝聚各界共識,以作為各出版社編輯國中社會教科書的參考依據,其中重點除了將二二八事件納入重點說明外,對於領域爭議、國號,以及兩岸處境都不會在課程內容中出現。台灣歷史學會理事長戴寶村認為,有人對課程標準將二二八事件、國號、國土領域列入會引發爭議,主張要刪除,這是鋸箭心態,「難道教科書不寫就永遠無爭議?」他強調,小孩子是會成長會漸懂事的,唯有面對真實歷史,真誠教學才是負責任的態度。


同樣的議題看在政治大學歷史系系主任薛化元眼中,也有相同的感受,他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是學習歷史教訓,但台灣的教育卻正好相反,一個人一旦學過歷史後即使忘記,依然可以原諒過去錯誤的行為,畢竟有學習過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;但若都沒學過,都不了解過去,何來原諒可言。


而在遲來的國中社會科領域課綱中,對於什麼可納入學習範圍、什麼不可以?多取決於輿論反應,但教育的正常化應脫離政治性的思維,戴寶村以歷史為例表示,應讓學生了解釐清中國文化的橫向移植而成為台灣文化一部分,建立有土斯有民的主體意識史觀,才是台灣教育正常化的途徑,並非看比例分配就直指是「去中國化」,戴寶村意有所指的挑明,「台灣現今的教育連去中國國民黨化都很困難了,又怎去得了中國化。」


還原真相  釐清事件脈絡


戴寶村嚴正聲明,「對的教材與對得起台灣的教育」的重要。至於何謂對的教材、何謂對得起台灣的教育?就以正式納入國中社會科領域課綱的二二八事件來說,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雖主張將二二八事件寫入教材中,但他認為,教材的內容要看編寫者想讓學生達到哪種層級的能力指標再作考量;或者編入教材的目的是什麼,是要促進族群和諧、追查原兇、還是為了平反冤情,吳密察強調著內容的導向應配合能力指標的重要性,否則在編寫者別有目的的心態下,容易造成族群的紛爭。


當然,任何的歷史議題可以小到作為考試題目,也可以大到成為學術論文研究的重點,就背負著沉重歷史包袱的二二八事件納入教材後,一方面要滿足受難者家屬的期待,受難者家屬之一的楊振隆便期望教材中能還原歷史真相;另一方面又想面面俱到,對於上課時數、教材版面皆不足的情況下,點出二二八事件的真實意涵更為重要。


根據歷史事實,釐清歷史責任,是學習歷史的意義。薛化元表示,對二二八事件的陳述,放入國中教材比國小來得恰當,他認為,內容不一定要巨細靡遺,但若與戰後初期歷史相結合,更能釐清事情的脈絡。雖然各版本教材編輯者不同,內容也不盡相同,但基本的應交代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原因、經過、影響,薛化元強調這一切都要建立在「歷史事實」的基本原則之下。


補充資料  編入教師手冊  


「台灣歷史等同於台灣人的歷史」,這是戴寶村的理念,他說,歷史就發生在身邊,現在就是歷史的一部分,當學生有假可以放,卻不知紀念日的意義,那麼二二八事件的精神就無法突顯出來,否則,學生只知可以放假卻不曉得為何放假。戴寶村深知,教材內容有限,對於事件描述也有限,所以他主張,教材中應清楚地交代當時的社會背景、點名政府的錯誤施政、以及自解嚴後,李登輝擔任總統期間至今,政府的作為,讓學生了解歷史為何而發生,藉由歷史忘卻仇恨。


身處於培育師資的師範大學,歷史系教授鄭瑞明則指出,在意識形態作祟的情況下,教師在教學上應摒除政治性的論斷、發揮教學的引導力,讓學生自由思考。而他認同教科書的編輯應建立在台灣主體意識下。二二八事件即使受限於教材篇幅,補充資料還是可以編撰在教師手冊中,供教師在教學時自由選擇,鄭瑞明同時提醒著各編輯委員,歷史事件為避免爆發對於未定論的爭議,應謹慎選擇適合孩子學習的內容。

台灣史教材 無重複問題

 

日前,教育部舉辦九年一貫課程社會科領域基本內容草案公聽會,全國教師會代表曾提出,台灣史的內容重複性質過高,讓薛化元對全教會的專業性感到質疑。他表示,不論是地理或歷史科目,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所能接受的知識深淺度不一,因為國小五、六年級較側重人物或具體史實、鄉土歷史,不會和國中階段整合台灣、中國、亞洲、世界史的課程相牴觸,隨著年齡的增長,認知與思考能力會進一步發展,這是依照同心圓理念所作的規劃,何有重複性太高的疑慮。

鄭瑞明也表達同樣看法,他表示,歷史中的思想、人文性質有程度深淺的差異,教師若能以活動帶動教學,從小地方帶起對環境的認識,接著整合片面、瑣碎的零散知識,這樣才能建立起整體的歷史觀,這是一種螺旋式理念教學的延伸再拓展。一番說明後,才解除全教會的憂慮。(張倩瑋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i04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